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
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 构建全球产业链
“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近30%,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位置。要维护我国产业链的安全与稳定,持续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对我国企业而言,加强全球化经营能力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就成为了一个必修的课题。而这也将加快国内产业形成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打破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夯实重构我国产业链的全球竞争新优势。”今年全国两会之际,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针对我国企业如何加速全球化、助力“双循环”,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中国制造产业升级,构建全球产业链的建议”。在他看来,高科技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尽管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全球化形势较此前更为严峻,但我国制造业坚持全球化战略仍有其必要性。
“要全面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国内、国际双循环缺一不可。”李东生注意到,近日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全球竞争能力。对制造业而言,全球竞争能力意味着要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与跨国巨头竞争。” 李东生表示。
在李东生看来,时下虽然我国制造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在当前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制造业国际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我国制造面临“前后夹击”的困境;二是全球贸易规则改变影响我国制造全球化布局,使我国企业出海面临阻碍;三是我国制造面临西方国家的“创新围剿”,使我国产业链攀升面临困境。
对此,李东生在建议中提到:第一,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化率,完善我国制造全产业链建设。建议率先支持产业基础较好、已在全球具有领先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上游进军,提升关键领域和环节的国产化率。
第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完善我国制造产业链布局。建议国家一方面利用本轮产业链重构的机遇,推动制度型开放,吸引外资高科技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设厂,形成产业集群;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我国行业龙头企业将工业制造优势延伸到海外,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球产业链。
第三,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亚洲周边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利用我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产业链集群化。
第四,充分利用我国经济体量和庞大市场,帮助我国企业提升行业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李东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疫情影响下,我国制造业供应链比较优势凸显,贸易保护主义叠加催生的逆全球化浪潮,我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危机与机遇并存。他认为,“TCL是较早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作为先行者,应对逆全球化风险,我们有三点经验:第一,调整海外产业链布局,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第二,扎根当地,提升本土化经营水平。第三,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布局建立全球研发体系,汇全球之智,长自己之力,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截至目前,TCL已在全球布局42个研发中心、32个制造基地,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销售种类涵盖智屏、空调、智能移动及连接设备、冰箱、洗衣机、健康电器、智能语音等。”(记者 王 洋)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
打造陶瓷产业集群 助推“产城融合”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南代表团驻地大堂,摆放着一幅大型双面瓷板画,一面叫《喜上眉梢》,另一面叫《金玉满堂》,大气的构图、精巧的设计,吸引了许多代表的目光。这幅瓷板画的作者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湖南省株洲醴陵市醴泉窑艺陶瓷有限公司总设计师(艺术总监)黄小玲,她也是醴陵陶瓷界的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醴陵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国内是与景德镇比肩的陶瓷主产区。”据黄小玲介绍,现代科技空前发展,当代醴陵陶瓷在保留手工彩绘纹饰传统艺术的同时,在部分操作流程上也采用了科技手段,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绘画装饰题材上,越来越关注器型与装饰的和谐,陈设展示方式也逐步拓展,出现了如瓷板画、瓷屏风等新潮品。黄小玲认为,就陶瓷文化而言,要做到既与过去连接,又与未来相通。一方面保留农耕文明陶瓷手工业具有的传统根基,一方面向现代工业文明注重的世界性、多元性、价值性和超越性靠拢。
近年来,醴陵围绕陶瓷新材料、日用瓷、电瓷、艺术瓷等产业打造细分产业链,产品包括日用瓷、工业瓷、艺术瓷三大类4000多个品种,并培育泥料供应研发、装备制造、包装设计等上下游产业。目前,醴陵陶瓷产品畅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瓷占世界市场的30%左右,日用瓷占世界市场的14%左右。
“在国际上,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器其实也是我们国家的一张名片。2018年10月底,德国开展了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湘军’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醴陵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现已形成从上游、中游到下游的陶瓷产业链条,年产值达700余亿元。为推动醴陵陶瓷走向国际,政府给陶瓷企业提供了许多出口退税政策,同时大力鼓励创新,让陶瓷这一传统企业迸发出新的活力。”谈起醴陵陶瓷,黄小玲难掩自豪。
据了解,醴陵陶瓷生产始于汉,兴于宋,盛于清,已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也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陶瓷之都。“随着70条陶瓷自动化生产线建成投产,醴陵陶瓷等传统产业正在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黄小玲说,以陶瓷产业集群为核心,醴陵积极向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延伸,构建现代产业生态体系。
黄小玲表示,虽然发展趋势向好,但醴陵陶瓷仍面临传统陶瓷产业占比高,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未形成;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物流、能源、配件价格持续上涨,产业供应链脆弱;产业品牌影响力不大等发展瓶颈。
对此,她建议,国家支持醴陵创建全国首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陶瓷)集群示范区,并在工业用地指标、水电气供应、泥矿资源、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同时全力支持以沩山窑区为中心,打造醴陵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其建设成为“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国家、省级示范点,以陶瓷文化助推“产城融合”。
近年来,经过深入基层调研,她提出了“关于传承陶瓷文化、发展陶瓷产业的建议”“关于尽快建立‘中国陶瓷馆’的建议”等30多条建议,积极为醴陵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湖湘文化的发展发声、建言。
“今后,我将继续聚焦醴陵陶瓷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坚定文化自信和产业自信。”黄小玲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创新部党支部书记史玉东:
推动我国奶业持续稳定发展
乳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关乎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广大农牧民的稳产增收。与此同时,乳业也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实现了稳定健康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创新部党支部书记、研发高级经理史玉东表示,在国家奶业振兴战略指导下,我国乳业奶源指标、工艺技术、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消费者信心随之大增,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历史最高,乳品已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最安全食品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乳品市场、世界第四大奶业生产国,奶类产量占全球总产量4.1%。人均乳品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消费潜力巨大。
不过,史玉东也强调,目前,我国的奶牛存栏量和牛奶产量始终在低位徘徊,奶源自给率连年下降,不足70%;原料奶生产和消费仍存在季节性和区域性不平衡,奶源周期性过剩和短缺问题始终存在。
因此,史玉东从行业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加强奶源自给。一方面要提升我国奶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支持以育种为核心的奶牛繁育体系建设,增强良种自主供应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乳品业加工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苜蓿草良种创新繁育,扶持沙漠地区有机苜蓿种植与奶牛养殖种养结合主体,缩小苜蓿草与粮食作物的种植收入差距,全面提升国内种植收益、奶牛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推动我国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创新乳品储备和交易机制,保障供应链安全。借鉴粮、油、糖、棉、肉等重要农产品的做法,将大宗乳品列为储备物资,建立国家级储备中心,创新乳品市场调节机制,形成保供稳价“缓冲器”,保护奶农利益,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发挥我国6000亿元乳产业交易额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立国家级乳业交易中心,加强对国际乳品价格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国乳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三是要完善政策法规,保障特定人群营养健康。针对老人、儿童等特定人群的食品基础通用标准和益生菌相关标准空白,建议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标准法规。此外,针对学生群体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学生,建议强化推进学生营养干预工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地。(实习记者 暴梦川)